•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 1927阅读
  • 3回复

【原创】King Tiger——虎王 [复制链接] [加入收藏]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验值等级: 8 级
 
发帖
8243
精华
14
积分
24492
经验
8348
注册时间  
2005-03-31 18:10:32
最后登录  
2014-02-08 02:55:5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0  发表于: 2008-08-05 05:59:05


前言:战争是推动国家之间综合实力的火拼,各方为了最终的胜利往往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在此过程中,各种尖端武器会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不断被研究、开发出来,这一现象在二战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实力雄厚的几个交战国都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新思路的坦克设计工作,并力图有所突破,使之能应用在战场上。NZ德国在穷途末路之时,更是拼命开发各种新型坦克,并在其中注入了不少新技术和新思想,这些新东西在当时也许还不成熟,但它们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对照坦克在战后的发展速度,令人不得不感叹战争对科技的强烈刺激作用。

    作为二战中最强大的战车王国,德国在战争末期生产出了一种神话般的坦克:King Tiger——“虎王”。它是二战末期的钢铁巨兽,是陆战中最可怕的怪物,拥有与生俱来傲视天下的威武和霸气。但它又是生不逢时的夕阳武士,只能见证一个帝国的灭亡。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烽火沧桑、峥嵘岁月的洗礼后,这个昔日的王者依旧光辉夺目。“虎王”是德国在二战期间投入研制力量最多的一种重型坦克(亦称“虎”II),是一种将威力强大的火炮和盟军坦克、反坦克炮几乎无法贯穿的装甲结合在一起的产物。战后,很多军事专家与兵器研究者均认为“虎王”是二战各交战国中火力和防护最强的坦克,是那个时代的登峰造极之作。然而,关于这种代表了一个时代且最富争议的坦克,更为引人注意的是它那自诞生以来便不断存在的各种传闻。因此,“虎王”成为了一种“神话”——让我们掀开战争的尘封记忆,一同回顾那段令人深思的历史,再次领略这种曾令无数人感到恐惧、震撼的钢铁巨兽传奇般的经历。



神话的破灭

“虎中之王”:一张很经典的旧照


    二战前期,当时的德国利用“闪电战”理论几乎把整个欧洲踏在了铁蹄之下,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利用出其不意的突然打击,以绝对力量优势令苏联的西部国土大半沦陷。但与以往不同的是,随着战势的不断发展,德国人发现对方并非所谓“一脚便可踢塌的空心巨人”,敌人顽强的信念令轴心国方面大为震惊。苏联不但有着钢铁一般坚硬的意志、也具备同样坚硬的武器——T-34、KV-1系列等火力凶猛、装甲厚重的坦克。而在此之前,德国人引以自豪的II号、III号主力坦克在面对这些战车时根本毫无招架之力,甚至连最新型的IV号重型坦克(当时被德军划分为重战车系列)也无法在有效距离克制住敌人的新式坦克。事实摆在面前,德国战车昔日的优势地位在一夜之间被无情的打破,为了能够对付这些苏联坦克,往往需要采取自杀性的战术方法,但实际效果却并不乐观。面对突如其来的技术打击,一时间在德国军队中引起了巨大的恐慌,这便是“T-34危机”的由来。幸亏苏德战争初期德军占据着战场上的一切主动权,才没有将这个“意外”演变成“灾难”。但对方咄咄逼人的技术攻势不能视而不见,研制新型战车已成为迫在眉睫之事。由于受到苏联重型坦克的刺激,大大加快了新式坦克的研制步伐,战争进程随之不断升级,并最终转变成为一场“科技竞赛”——这一切直接影响了整个战争的格局,同时对战后的武器革新也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鉴于之前的现状,德国开始加快VI号战车的研制步伐(即后来的“虎”式坦克),同时抛弃了以往的设计思路,将坦克的研究重点放在了火力和装甲防护上,而对机动性则相对次之。不知出于什么理念,XTL对在坦克上安装88毫米炮有着特殊的兴趣,于是在火力的选择方面,德国人采用了在实战中表现出色的88毫米系列战防炮,经改进后成为坦克专用型火炮,因此在1942年定型的“虎”式重型坦克上采用了一门56倍径的KwK 36 L/56型88毫米坦克炮。而在防护力方面也是空前的,正面装甲被增加到110毫米;侧、后部也被相应提升到80毫米的水平,这一切令整车的重量大幅度提高,达到了57吨 这在之前的制式战车中是前所未有的。虽然机动性方面有所下降,且在同年8月29日的初次试验性战斗中表现欠佳,但其先进性很快便得到了发挥——“虎”式坦克刚一问世,其坚强的战斗力即使苏联方面大吃一惊,并在随后的岁月里逐渐显现出可怕的力量,而之前那些令德军士兵感到恐慌的苏联坦克在面对“虎”式坦克时立刻变得黯然失色,强大的火炮足以在远距离内击穿当时苏联最先进的坦克,无论精度或射程方面均占据着绝对优势。而本身厚重的装甲又使其具备了无与伦比的生存力。也正是从这时起,德国人拥有了战场上第一个可怕的怪物,同时重新夺回了坦克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更重要的是:这一技术优势在战场上被转变成了胜利的标准,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当西线盟军第一次遭遇“虎”式坦克时,均被吓得大惊失色,从而蔓延出类似于“T-34危机”的“虎式恐惧症”。与此同时,“虎”式坦克也成为了德国装甲兵的“守护神”,甚至有人宣称:“只要战场上出现这种坦克的身影,一切敌人都会被瓦解”——直到战争结束,它仍然是二战中令人畏惧的德国坦克的象征。


巨兽的起源

“虎”式重型坦克的出现,曾一度令盟军倍感恐慌



    战争对于交战各国而言都是最好的军备催化剂,虽然“虎”式重型坦克的出现曾一度震惊了苏联与盟军,但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发展,同盟国也在不断研制新式武器用以对抗,尤其是苏联的发展更为快速,他们的坦克在不断被升级,新型战车的研制也已提上日程。到了二战后期,尽管“虎”式依旧是现役中最强大的坦克,但与刚诞生的时期相比优势地位已经略显下滑,而且此时的德军也已从战争初期的进攻阶段转为防守阶段,对于坦克的火力与防护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其实,早在1941年5月26日的德国陆军武器局和最高统帅部的碰头会议上,德国人便已经在考虑研制VI号“虎”式重型坦克的后续车型,并于1942年5月开始正式研制。换句话讲,当“虎”式坦克刚刚问世后不久,更新型的战车便已逐渐提上日程,只是在一段时间内进行的比较缓慢而已。

死亡獠牙——“无敌88”炮的巅峰之作


    实际上,真正加快VI号坦克后续车型研制计划的重要原因,是从一种新型火炮的成功诞生开始的。1943年2月,德国人研制成功了最新型的KwK 43 L/71型88毫米坦克炮,这种火炮是由克虏伯公司提出的新概念设计。虽然之前“虎”式坦克上安装的KwK 36 L/56型88毫米坦克炮的性能已经非常出众,但是德国人对此依然不满意,希望能够在重型坦克上安装这种更强的火炮。与此同时,XTL要求新式车辆必须在火力和装甲防护方面领先于苏联所有现役和可能研制出的坦克。在他看来,只有这样做才能继续保持坦克质量上的绝对优势。与“虎”式坦克上安装的L/56型火炮相比,新型L71火炮加长了身管、膛压更高,使穿甲能力达到新的水平。但其更强的后坐力和后坐长度也要求一种更大、更重的炮塔。显然,采用莱茵金属公司制造的H2炮塔的“虎”式重型坦克已经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受炮塔尺寸的限制,“虎”式坦克无法安装71倍径的88毫米坦克炮。在此情况下,为了能够安装这门巨炮,德国正式计划制造一种全新的坦克以取代“虎”式重型坦克,除了安装71倍径的88毫米坦克炮外,新坦克还要采用最新型的倾斜式结构装甲。德国陆军武器局将这项任务交给了波尔舍、亨舍尔和MAN三家公司研制。就这样,德国未来重型坦克的研制计划终于全面展开。


最强“虎王”的诞生


“虎王”的炮弹(旁边为75毫米彈藥)


    关于新式坦克的研究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在上述三家公司中,亨舍尔和波尔舍公司都曾参与过“虎”式坦克的竞争,最终结果是亨舍尔公司的VK4501(H)方案胜出,即后来投入生产的“虎”式重型坦克的原型车。不过当初失败的波尔舍本人也依靠着与XTL的私人关系,得以把被淘汰的90辆VK4501(P)样车改造成为“斐迪南”式重型坦克歼击车,并将其投入到库尔斯克会战中。时至今日,争夺新型重型坦克订单的主力仍然是这两家公司,相比之下MAN公司提出的样车方案VK4502(MAN)却相对只是个陪衬。在此需要解释一下:所谓VK是试验车辆的系列代号(德文“履带坦克”的缩写),后面的4位数字,前两者指重量、后两位指试验型号,数字后括号内的字母则代表研制公司。如“H”即代表亨舍尔公司、“P”即代表波尔舍公司。总之,这些方案均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进行。

    首先拿出设计方案的是保时捷公司,该公司以生产高速跑车而闻名于世,但在二战期间却是德国重型坦克生产的骨干企业之一。然而,之所以在上次竞争中受挫的原因就是采用汽油-电动混合动力方案,这一技术在理论上可谓十分先进,但可靠性却很不稳定。在新型重型坦克的竞争中,固执的保时捷博士又一次提出了类似方案。结果不用想也知道——电传动到现在还没从实验室走上战场,更何况是在电机技术还不太成熟的60年前。与此同时,亨舍尔的新坦克设计方案也已完成,分别是VK4502(H)以及改进的VK4503(H)——前者是在“虎”式坦克基础上发展的,由于过分保守,因而很快就被陆军武器局第6科(专门负责坦克的研制管理工作)予以否定。而在VK4503(H)的开发上,虽然亨舍尔依旧走的是在现有技术上改进的稳妥道路,但其技术性却比之前的样车提高了很多,而且在设计上大量采用了和现役“黑豹”坦克以及研制中的“豹”II坦克通用的部件,而这一点又是与德国陆军武器局当时所强调的通用化设计思路相吻合的。1943年11月20日,亨舍尔设计的新式重型坦克木制模型被作为礼物送给在东普鲁士“狼穴”大本营的XTL。在此之前,通过各种繁琐的测试与研究对比,德国陆军武器局最终选定了性能更高的VK4503(H)方案,并决定于1943年12月开始正式投入批量生产。无奈之下,波尔舍公司再次遭到落败。虽然没有成功中标,但由波尔舍所设计的VK4502(P)型炮塔却被完好的保留下来,并将其作为新式坦克的标准配置得以生产,其任务交给克虏伯公司完成,保时捷总算保住了一丝颜面。

    新式重型坦克被定名为Pzkpfw “虎”式II型 Ausf B(sdkz182)型重型坦克,后来则改为Pzkpfw “虎”式II型 Ausf(sdkz182)。但在通常情况下大家都习惯称其为“虎王”、“帝国之虎”坦克,考虑到这种坦克在火力、装甲上全面超越了“虎”式坦克,这种称谓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事情发展到现在并没有结束——随着正式生产的开始,克虏伯已经开始了20个保时捷型炮塔的加工,在短期内还有望生产出40-50个,已经加工好的装甲板还可以在组装出50个炮塔。目前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是:到底是继续生产50个前甲100毫米的老炮塔,还是立刻转产增强型的新炮塔。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德国人在使用时发现波尔舍型的炮塔结构导致火炮防盾弯曲形状会导致一些机械强度问题,另外还有因外形设计不当而出现的防护薄弱区。随即陆军武器局通知克虏伯,先将已经锻造好的50个保时捷型炮塔投入使用。从第51辆“虎王”开始,使用增强型的亨舍尔型炮塔。于是,在1943年12月,亨舍尔奉命为“虎王”坦克设计一种新炮塔。经过权衡,新的亨舍尔炮塔通过将侧甲向外鼓出,这样便包容了指挥塔,也消除的防护薄弱的鼓包。炮塔前甲改用平坦的180毫米厚扎制装甲板,也加强了炮塔座圈处的防护。同时防盾也相应发生变化,并且装备了一门新型独立的双节式88毫米坦克炮,其优点是提高了火炮寿命以及便于更新换装。这种采用液压动力的炮塔能在19秒内(每分钟2000转时)到77秒内旋转360度,同时也可以手动操作,但速度要慢的多。

    由此澄清了一个经常被混淆的问题:采用保时捷炮塔型的“虎王”只生产了50辆,从第51号开始的“虎王”都是亨舍尔炮塔型。这两种炮塔很容易分别——炮塔前甲为弧形的是保时捷炮塔型,炮塔前甲平坦的为亨舍尔炮塔型。另外两者的火炮防盾也有重大区别,应该说采用弧形锻造前甲的保时捷型炮塔比亨舍尔型炮塔的防弹外形更好,之所以停产了前者的原因有两点:1.锻造工艺需要专用的锻机和锻模,锻造完成后还要对锻件进行精加工,所需耗费的工时比扎制装甲高出很多,技术上也复杂的多。2.亨舍尔型炮塔的前甲被增强到180毫米以后,防弹外形上的不足得到了弥补,并且可靠性也更高,而简化工艺也有利于增加产量,这一点对消耗巨大的德国来说最为重要。在经历了反复的改进之后,“虎王”坦克终于进入稳定生产时期——于是,二战中最为强大的重型坦克诞生了。

采用波尔舍型炮塔的初期“虎王”坦克


采用亨舍尔型炮塔的后期“虎王”坦克



真实的“神话”

“虎王”检阅——重甲骑兵的荣耀仿佛重现


“虎王”集群再现条顿骑士团的气势和力量




    作为战争末期才研制成功的新型坦克,从1944年1月到1945年3月,NZ德国一共仅生产了492辆(包括技术储备)这种外形优美、设计新颖的超大坦克,是集当时军事、工业科技最高尖端技术于一体的产物。和“虎”式坦克一样,在“虎王”的制造过程中,德国人也在不断地进行一些小的改进。比如去除了垫圈和封蜡、采用不同型号的履带、附加履带连接装置等等,不过这些改进对于整车性能都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总的来说,“虎王”坦克战斗型只有一种型号。当然,这种型号被分为波尔舍和亨舍尔两种样式。从结构上看,“虎王”重型坦克在设计方面完全不同于布局比较常规、外形大量采用垂直平面设计,以获得最大空间,看上去平直、方正的“虎”式重型坦克,而是采用类似苏联T-34中型坦克和德国“黑豹”中型坦克那样的倾斜式装甲,借以获得良好的防弹外形。其实,大家可能已经发现,“虎”II和“虎”I虽然共享了一个型号(即所谓的VI号坦克),但在总体和外形上几乎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虎王”倒更像是“黑豹”的放大版,无论结构还是技术均继承自“黑豹”系列的成功设计。所以尽管“虎王”在战术使用上是“虎”式的替代型,但在技术上却是“黑豹”的加强型。然而,“虎王”坦克的尺寸却过于庞大、重量太重,这对坦克的性能产生了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众所周知,一种武器的好坏取决于实战表现与客观理论的验证,那么“虎王”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坦克?在二战众多优秀坦克中具备哪些特点?下面将会进行具体分析。

    自诞生之日起,“虎王”重型坦克便被德军当作“突破战车”使用,在战斗中担当装甲集群的突击力量。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正式投产的火力最强、装甲最厚的坦克,其数据值甚至可以和现代主战坦克相媲美。所采用的火炮光学瞄准仪在当时堪称世界一流,是非常理想的射击平台。同时,全方位的防护理念也使它成为战场上生存能力最强的坦克。鉴于之前的“虎式恐惧症”已经令盟军方面备感压力,而空前强大的“虎王”则更加使敌人处于歇斯底里的状态,并随之迫使美、苏等国军工企业拼命研制新型武器,用以对抗这种德国怪物——“虎王无敌论”的神话至此展开。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在这强大象征的背后是否还隐藏了些什么。

    当“虎王”坦克第一次正式投入战场的时候,已经是1944年中旬,与两年前相比,此时的世界格局已经发生重大的变化。仅对照战争的进程分析便可得知一个客观事实:东线苏军一路挺进、盟军也于西线正式开辟了第二战场,加之制空权的丧失,这一切都使德国在整体战略上处于明显的略势。另外,现在的同盟国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人员素质相对战争初期均有较大的提高,尤其是在东线。在德国大量开发新式武器的同时,苏联方面也在不断升级装备,并推出了一大批性能先进的坦克。其中T-34/85中型坦克与JS-2重型坦克的相继出现,令德国人再次感受到对方所拥有的强大实力。虽然XTL一再强调要在质量上压倒敌人,事实上也的确做到了,但是纵观战争的整体发展趋势,德国并未达到真正的优势。相反,过渡的追求先进性和完美性也导致在实际运用方面与战术理论之间产生了很大的距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虎王”坦克虽然性能先进,但装备数量相对于同时期的T-34、JS系列坦克而言实在少的可怜,若再没有任何支援的情况下,将会导致不利的境地。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有两个:第一,“虎王”的造价太高(制造一辆“虎王”所需的钢材与工时相当于两辆“黑豹”坦克),与物美价廉的苏联坦克相比在性能上却并没有达到如此大的差距。第二,作为刚刚投产的新型坦克,很多细节方面的设计还不稳定,本需要通过较为缓慢的平稳期进行改进,但战势的发展又逼迫德国人没有时间考虑这些,只能匆匆将新式武器投入战场。同时由于它的体积大、质量太重,一般道路和桥梁都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而过分精密的设备也导致机械故障频频发生,这一切对于部队的后勤与保养都是一项重大的考验,同时也限制了“虎王”坦克的性能发挥。

    然而,虽然存在众多的负面影响,“虎王”依旧是令人畏惧的。所谓失败并非因为它的设计本身,而是来自指导思想。即便有着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却无法掩盖它成为是一种强大武器的事实。或许,“虎王”不是二战坦克中成功的设计典范,但它却代表了那个时代最高的技术水平,在实战中也没有任何一种敌军坦克能够与之抗衡——“虎王”就是“虎王”,既不像鼓吹的那样成为神话、也不像反对者攻击的那样懦弱,丝毫不会因为别人的看法而改变。即便如此,本人还是要对“虎王”坦克特别是亨舍尔量产型来个品头论足,是好是坏,任由各位评说。

极为珍贵的“虎王”坦克车组全员授勋仪式照片(单车击毁65辆坦克战绩),最右边的是“虎王”尖兵:“卡尔·鲍曼”少尉



钢铁巨兽——极端的产物

首先,看一下“虎王”重型坦克的性能数据:

“虎王”重型坦克四视图(量产型)


战斗全重:69.8吨
全长(炮向前):10.29m
车体长:7.3m
车宽:3.75m
车高:3.09m
履带宽:800mm
成员:5人
车底距地高:490mm
主要武器:1x KwK 43 L/71型 8.8cm坦克炮(84发)
辅助武器:2 x MG34 7.92mm机枪(5850发)
装甲分布:炮塔/185-42mm、车体/150-28mm
动力系统:梅巴赫HL 230 P 30型汽油发动机
单位压力:1.02千克/平方厘米
最大公路/平均越野速度:35-42/14-17km/h
最大公路/越野行程:170/120km


空前强大的火力:“虎王”坦克装备了一门KwK 43 L71型88毫米坦克炮,这是克虏伯公司提出的概念设计,堪称德国88毫米火炮的巅峰之作,也是二战中各国大量装备的威力最强大的坦克炮。与以往的56倍径88毫米炮相比,这种火炮的身管长6300毫米,达到了71倍径。所采用的弹种有39-1式被帽穿甲弹、40/43式碳化钨芯穿甲弹、破甲弹和Gr.39/HL榴弹。坦克炮的威力除自身技术以外,基本取决于弹药种类的更新——发射新型碳化钨芯动能穿甲弹(弹重7.3千克)时,初速1130米/秒,在2000米距离上可击穿203毫米厚的垂直均制钢板。实战证明,这种火炮的威力之大,令人震惊:能够在3500米的距离上轻松击毁“谢尔曼”、“克伦威尔”以及T-34-85坦克的主装甲,2300米外击穿JS-2重型坦克的主装甲,并且精度极高。观瞄设备最初采用双目TZF 9b/1型观瞄镜,后来换装为单目TZF 9d型观瞄镜。发射高速穿甲弹时的精确度为2000米距离85%(试验)、63%(实战),这在当时已经非常难得了。KwK 43 L71型88毫米坦克炮最大有效射程为10公里(曲射),虽然威力足以傲世天下,但其超长的火炮也带来了巨大的后坐力。为此设计师们不得不将坦克的炮塔尽量加大,以满足所需承受的空间,并且安装了炮口制退器。除了主炮本身以外,德国坦克还普遍采用辅助攻击/防御武器:榴弹发射器——这种设计于炮塔内部的装置可以在近距离有效的杀伤敌方人员,为保护坦克起到很大的作用。总之,“虎王”坦克所拥有的火力足以应付当时盟军所有现役或正在研制中的装甲目标。


固若金汤的防御:鉴于当时的战术理论,在“虎王”坦克的设计之初,生存能力被放在了首位。防护系统包括结构防护和特种防护两种,以结构防护为主。二战期间坦克的防护能力通常由装甲厚度与弹丸直径的比值(T/d)决定。装甲厚度超过弹丸直径越多,就越不容易被穿透。“虎王”坦克的车体和炮塔防护采用均制镍钢焊接结构,其防弹外形优良。车体正面采用厚达150毫米的40度倾斜装甲,炮塔正面及防盾厚度为180-185毫米、倾角80度,这种超级防护是当时盟军装备的火炮所无法击穿的。由于大量采用倾斜式结构,若将理论角度换算成实际数值,其防护能力甚至连自身的火炮都为之埋没。同时,二战中德国装甲钢的制造水平是非常先进的,扎制钢装甲的表面经过淬化处理,硬度相对较高。同时德国坦克装甲板还普遍采用方齿形交错连接,虽然工艺复杂,但耐冲击能力要比一般的平直焊接高得多。另外有一点值得注意:二战末期,盟军出动大量飞机轰炸了德国的众多钢铁、化学工厂,导致德国因缺乏钼元素(延展性),从而使包括“虎王”坦克在内的后期战车装甲钢质量遭到下降,但是即便如此在技术与选材方面仍然相对很高。因为直至战争结束,从现有的资料统计和照片上看,“虎王”从未被在正面击穿过,由此可见这种坦克超群的防护性能——这也从另一面证明了当时的德国工业技术处于世界尖端地位。


黯然失色的动力:由于安装了大口径、长身管坦克炮和厚重的装甲,使“虎王”坦克战斗全重高达70吨之巨,是二战中最重的制式坦克。而其所使用的发动机型号仍是700马力的梅巴赫HL 230 P 30型汽油发动机,与57吨重的“虎”式以及45吨的“黑豹”坦克使用的是同一种型号。实际上,这种发动机与苏联的V-2系列发动机一样,属于当时世界上功率最大的发动机,比同期盟军坦克的动力更强劲。而且由于汽油机的燃点高,实际燃料使用率也更大。但是“虎王”自身的吨位实在太大,致使机动依旧很差。正因此,“虎王”重型坦克的单位功率较低、速度慢,机动能力较差,越野速度不到公路行驶速度的一半,而且其行动装置的可靠性也不是太高。同时“虎王”的耗油量也过大,一辆“虎王”坦克每行使100公里就要消耗500升的燃油,即便是在公路行军状态下,这款坦克在加足865公升燃油后也只能跑110公里,甚至更低。另外,“虎王”坦克由于重量太大,因此对道路和桥梁的要求很高,这对实战也有着极大的不利影响。有人曾说“二战德国坦克兵即是最优秀的战士,也是最出色的机械师”——这句话多少让人感到一丝无奈与悲哀。


非性价比的局限:如果说“二战中哪一种坦克是最强的”?也许会得到很多种不同的答案。但如果问“谁是二战中最昂贵的坦克”?便会得到异口同声的回答:“虎王”——这种坦克几乎成为二战陆军中最奢侈的装备之一:生产一辆“虎王”需要45万个工时、造价35万马克,是“黑豹”坦克的2倍,IV号坦克或Me-109战斗机的3倍。虽然“虎王”的威力之大在二战坦克中无与伦比,但是其高昂的比率并未换来同样的战场优势。仅以苏联JS-2重型坦克为例:虽然在单车方面JS-2坦克没有“虎王”那样的威慑力,但是在生产一辆“虎王”的同时,苏联能够生产出6辆JS-2!假设靠这种差距拼消耗,即便“虎王”与JS-2的战损比是1:2甚至1:3,德军也是完全没有希望获胜的。德国之所以败给苏联,并非科技方面的落后,而是武器指导思想上的差异造成的。换言之,如果德国用同样的人力、物力生产其它更为实用的战车,那么德军装甲部队的整体战斗力反而会提高一个或几个档次。


末路的王者

“虎”式家族战车鉴赏


    作为二战德国最后出现的坦克,“虎王”自问世以来,便始终在和自己的命运抗争。一方面,在那个年代它拥有当时最强大的火炮和最坚固的装甲,并成为敌人眼中最可怕的怪物。另一方面,由于研制经费使用过多以及盟军近乎饱和性的轰炸与接连胜利,使它的总生产量不到500辆,根本无法对整体战局起到任何作用。此时的NZ德国正在进行着最后的困兽犹斗,数量有限的“虎王”坦克只能在千疮百孔的战场上疲于奔命,充当“消防员”的角色。最强大的“虎王”诞生自最衰败的时刻——孤掌难鸣,也算是一种讽刺吧。总体来说,由于性能太不均衡,“虎王”坦克虽然火力强大、装甲坚固。但却是整个“虎”式家族中,实用性和费效比都比较低的一种车型,而并非某些人所说的“无敌战车”。

    除此之外,影响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德国人嗜好复杂机械的天性可能要被冠以奇技淫巧的恶名——德国人总是追求机械的完美和每一项细微性能都要满足要求,当技术水平达不到时,就不惜使系统复杂化来满足每一项性能指标,最后设计出来的都是精密复杂有余、而可靠性不佳的武器。包括“虎王”坦克本身存在的种种缺陷也是一样,趋于形势所迫、研制周期相对较短,而德国又不像苏联那样信奉“简单就是美”的设计理念。他们研制的坦克都恨不得像钟表一样精密,然而对于系统而言,仓促正是精密的天敌。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机动性差、故障率高,但作为一种搭载71倍径88毫米坦克炮的重型坦克,“虎王”对当时几乎任何一种苏联或者美、英坦克都占有火力上的绝对优势,而本身极厚重的装甲也使它难以被击毁。按实际测试,英国“丘吉尔”和美国“谢尔曼”这两种坦克只有在100米的距离上才能击穿“虎王”的正面装甲。在东线,即便是当时苏联装备的最强JS-2重型坦克,也只能在1800米内才可有效破坏“虎王”的正面装甲。在战场上的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对手根本没有能够与之匹敌的坦克,“虎王”给敌人带来的威慑力是巨大的(尤其是在西线)。虽然“虎王”威力强大,但由于机动性和通过性均较差,使它的实际效能打了很大折扣。加之数量太少,“虎王”坦克这种装甲恐龙在大战末期,并未发挥出比“虎”式坦克或“黑豹”坦克更大的作用,更无法挽救法西斯德国败亡的命运。1945年4月,“虎王”重型坦克参加了柏林战役的最后防御作战。同年5月10日,1辆隶属于第503重坦克营的“虎王”坦克被其成员自毁,这也是德国在战争中最后一辆被摧毁的坦克。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虎王”重型坦克刨视图




最后期型“虎王”坦克:主要的识别特征便是安装在炮塔两侧的火控测距仪,促使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命中率,这在当时属于非常先进的设备——另外就是这种最后期迷彩(又名:“八爪鱼”迷彩)。


沉寂在博物馆中的“虎王”坦克




















消逝的恐龙

困兽犹斗——如同小说中的悲剧人物总能引起人们的同情一样,“虎王”这位选错效忠对象的骑士,倘若它有思想,相信也会为自己的命运感到悲哀......


    战争推动着科技,每一种武器都会有消逝的一天。重型坦克——自这个怪物诞生之日起,便成为战争中各方之间攻城掠地的利器,其性能也在得到不断的提升。二战末期,重型坦克发展到了最顶峰的时期,同时也敲响了这一巨兽的落幕之声。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主战坦克的崛起,笨重、昂贵的重型坦克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随后,重型坦克这个“钢铁巨人”,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进入到兵器博物馆。“金戈铮铮数风流、铁马纵横荡乾坤”——重型坦克的历史已经尘封,但勇往直前的钢铁之魂常存!谨以此言,作为这已逝去的钢铁巨兽的墓志铭。

画像中的“虎王”



备注:“虎王”重型坦克主要武器性能表

名称:KwK43 L71 88毫米坦克炮

弹药:39-1型穿甲弹、40/43型穿甲弹

弹丸重量(kg):10.20、7.30

贯穿力(法线角60度/毫米):100米(203/237)、500米(185/217)、1000米(165/193)
[ 此贴被【々龍々】在2008-08-05 06:58重新编辑 ]
离线 wwzero
经验值等级: 23 级
发帖
24517
积分
219102
经验
90708
注册时间  
2006-09-12 08:01:00
最后登录  
2014-04-01 00:26:55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8-08-05 06:33:30
军事迷呀,长知识了
经验值等级: 7 级

发帖
7431
精华
3
积分
61916
经验
6885
注册时间  
2008-04-30 13:18:28
最后登录  
2014-03-31 18:46:13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8-08-05 08:48:50
猛虎
离线 zyoyoz
经验值等级: 24 级
发帖
8877
积分
5
经验
95377
注册时间  
2007-10-28 10:40:13
最后登录  
2014-12-17 14:44:38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8-08-05 09:49:23
德国人在机械方面不愧是天才,可惜跟错了领导~
玩战地1942时候最喜欢开虎式坦克了